徐汇滨江昔日亚洲最大水泥厂 找到工业遗存当下功能

时间: 2024-02-05 18:59:24 |   作者: 工业打印机

产品概述

  为工业遗存找到当下合适的功能,并非是让历史建筑让步于当下需求。相反,对过去的敬畏和尊重,会让获得新生的空间变得更加独特隽永

  2021年前,大多数车辆到了这里都会往左拐一路向北,沿途依次经过油罐艺术公园、西岸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跨过龙华港桥来到龙美术馆,直入徐汇滨江北部的核心区域。

  但2021年之后,右拐往南的车辆开始变多,陆续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西岸传媒港聚集了星扬西岸中心、央视长三角总部、湖南卫视、麦当劳中国总部等。而外形犹如一只巨蛋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则作为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开幕式的举办地,不久前正式亮相。

  徐汇滨江又称上海西岸,过去十年,这里的水岸开发一直伴随着工业遗存的保留与保护、改造与更新、活化利用以及对艺术和商业的探索。在连续六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后,这里又与科技紧密结合,伴随对绿色、自然和可持续的探讨。

  日前,国际知名极限运动赛事“FISE国际极限运动嘉年华”世界巡回赛上海站确定将于明年10月在西岸举办。随着体育产业的崛起,西岸开发掀开了新篇章,而从上一个十年吸收的城市更新经验,也映射在了新一轮的区域发展中。

  西岸梦中心岸线米,从穹顶艺术中心一路向南直达云峰油库。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的前身是中国第一家湿法水泥厂“上海水泥厂”的预均化库,建筑内曾有一台像时钟一样不断运转的机器用于混合石灰石及其他矿料。20世纪20年代,这里生产的水泥曾被用于建造海关大楼等外滩建筑。

  如今负责穹顶项目改造的SHL建筑事务所,在保留预均化库原始形态和结构的基础上对这座旧厂房做了翻新。改造后场地可容纳2500人,未来可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体育赛事、时尚走秀等各类活动。

  在SHL建筑事务所副董事、项目建筑师陈超看来,老建筑改造的一大挑战,是解决新与旧的关系。

  工业遗存改造更新的难点是在功能上将建筑从原来的工业生产厂房改建为文化艺术空间等非工业功能场地。

  “我们对穹顶项目进行了多年调研,为了确定它最需要保留的特质是什么。”陈超说。正常的情况下,历史建筑改造都会保留外观,如西岸艺术中心就保留了曾经作为上海飞机制造厂车间的“外壳”,但穹顶艺术中心最具价值的则是其内部钢结构。更新改造的目的,就是把昔日水泥原料的混合器,变成今天多元文化的混合器。

  如何在保留穹顶原先建筑轮廓的同时,满足当下新的使用需求,成为改造的核心。

  而今步入穹顶艺术中心内部,抬头能够正常的看到橙色和灰色两种不同色彩的两层钢结构。外圈时髦的橙色钢架为原有的钢结构,内圈灰色的框架才是此轮改造中新增的钢架。“未来这里举办演出、赛事,屋顶需要吊挂灯具、音响、屏幕,这些荷载要求意味着原有的钢结构需要加固,但这会改变建筑原来的历史风貌,所以干脆在老结构下方新增一圈钢架,承担新的荷载需要。”陈超说。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水泥厂完成了一轮技术革新,采用了直径达80米的圆形堆料机,是当时国内水泥行业类似装置中直径最大的设备。而围拢这一装置的正是直径87米、高29米的预均化库穹顶。预均化库在当时的建造过程也颇具创造性,没有现场焊接,而是在地面预先组装,然后在空中整体吊装拼接。

  了解到穹顶原有钢结构独特的历史价值后,本轮改造不仅将其完整保留,还从历史照片中查阅到钢结构原有色彩与今日西岸标志性的塔吊同为橙色系,因此决定将其恢复到最初的色彩。

  与穹顶艺术中心所体现的混凝土的坚固性不同,一旁的西岸大剧院通过相对庞大的建筑体量,呈现出了液体般流动的质感。预计于2024年竣工的西岸大剧院同样由SHL建筑事务所设计,设计灵感来源于流动的黄浦江,建成后将拥有一个含1600座的音乐剧场和一个可容纳200人的黑盒小剧场。

  “穹顶是外凸的圆形,大剧院是内凹的曲线,二者形成了互补;大剧院的环境相对封闭,穹顶则是从封闭走向开放后变得更通透,二者形成了虚实对比。”陈超说。两座建筑还选用了同一种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具有可塑性强、可预制拼装、施工方便、碳排放较低等优点,呼应了上海水泥厂百年来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与创新的传统。

  昔日的上海飞机制造厂、龙华机场、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码头、上海水泥厂,如今分别以西岸艺术中心、徐汇跑道公园、星美术馆、龙美术馆以及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等新身份亮相。

  在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可央看来,西岸在过去十余年间对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最主要的难点与挑战在于为历史建筑和历史元素找到当下最适合的功能。

  无论是浦东民生路码头还是杨浦滨江,每一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区均选址于当时尚未开发成熟的区域。今年,回到西岸的城市空间艺术季并未选择美术馆林立的徐汇滨江北部建成区,而是选址龙耀路以南尚处于开发阶段的西岸梦中心和白猫地块。

  2021年,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曾探索过一轮过渡性使用,包括承办浸入式艺术现场《融》、作为上海时装周的秀场、举办市集等活动。在此过程中,穹顶的定位也逐渐清晰:没固定的功能标签,能够承载各类活动。

  于是,改造便围绕今后的使用功能展开,如穹顶的天花板从封闭变为透明,既为了节能,也将自然光、昼夜和四季变化引入室内,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

  又譬如,穹顶的内部空间很简洁,地上没有固定座位,但所有管线、插槽、排水等功能都预埋在了地下;墙面预留了直接通往场外的卷帘门,保证演出所有器材的布场和撤场能快速完成;顶部预设了吊挂系统,演播设备均有了外挂空间。而二楼服化道、后勤、演播室等设施都被巧妙融进了充满历史感的空间。

  为工业遗存找到当下合适的功能,并非是让历史建筑让步于当下需求。相反,对过去的敬畏和尊重,会让获得新生的空间变得更加独特隽永。位于西岸的星美术馆保留了铁路南浦站车站月台的形态,不远处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则将入口处隐藏在一段煤漏斗之后,人们需要先感受近百年前北票煤码头的繁忙景象,再开启当下与艺术的会面。

  穹顶艺术中心只是原上海水泥厂地块的一部分,未来,昔日的船坞、筒仓等工业遗存都将以崭新的姿态在这里亮相。此外,原龙华机场的航站楼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城市更新研究。“每一幢历史建筑的改造,哪怕只是改造成一个小小的咖啡馆,我们都希望能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叶可央说。

  穹顶艺术中心的建筑底层采用了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面板,这一材料来源于废弃啤酒瓶等各色废玻璃混合成的骨料。混凝土板之间的绿色玻璃装饰板同样来自回收材料,夜晚会像玉石一样透出光晕。

  这也与此次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题“共栖”相呼应——不仅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共栖,也是人与自然、物理环境与公共活动的共栖。

  这其中,对于可持续的探讨无处不在。叶可央表示,随着西岸的城市更新从单体建筑拓展到街区,“可持续”从宏观角度看,是西岸作为一个片区在高密度的城市开发下如何更好地创造城市和自然生态的有效平衡。

  今天被西岸滑板公园、篮球场、攀岩墙环抱的网红7-11便利店,其所处的西岸云建筑最初是2013年西岸建筑与艺术双年展期间SHL事务所在此设计的装置作品。此后,随着西岸沿江公共服务配套的起步,这里进阶为便利店、水岸汇志愿者服务点。

  而当沿江20余处水岸汇布局完成,运营方西岸集团发现,人们来到滨江已经有了更高品质的需求,一杯咖啡、一份简餐、能坐下歇歇脚的地方成为“刚需”。因此,云建筑又变身篮球主题便利店,既满足公共需求,又与场地氛围契合。

  小小一座云建筑可以窥见万象。而从2015年首届城市空间艺术季选址西岸开始,城市更新的节奏就已经在此激活。建筑大师张永和的作品垂直玻璃宅、供游人小憩避雨的水岸汇·听风台等,均是西岸沿江公共空间开放中积累的创新探索。

  上海西岸的成长过程,既有快速的开发建设,更有对历史的尊重、对人的关怀以及对生态的保护。

  随着国际赛事陆续登陆,下一步,西岸将探索体育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儿童与城市的关系。

  近日,西岸南段全新开放了一处S1泵道(极限运动赛道),为黄浦江沿岸带来这一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运动场景。在此之前,西岸集团与橙狮体育(原阿里体育)共同打造的西岸活力谷、乐动力·西岸风之谷体育公园等已陆续向公众开放。今年,还将开放乐动力西岸栖羽体育中心。

  “我们希望这些运动不是大家花很多钱或是装备齐全才能享有,而是大家路过西岸、来休闲放松时能随时参与,哪怕只是尝试一下也可以。”叶可央说。(记者 舒抒)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